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2版:宏观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2版            宏观
 

2011年4月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石油公司控制着原油、成品油的进出口权,国内市场80%以上的成品油由国有石油集团供应,造成了市场主体单一,难以跟上国内市场变化,资源不能真正按照市场需求进行有效配置,从而导致国内石油市场供求关系脆弱,“批零倒挂”、“油荒”发生。

油价背后的产能博弈

来源:中国企业报  

油价背后的产能博弈

从山东淄博下高速,一路驶向北方的东营广饶方向,储油罐和炼油厂开始多起来,国道两边关于柴油、精细化工的广告随处可见。

这里是“中国地炼看山东、山东地炼看东营”的东营石油化工产业集群带,集中了多家大型地方性炼油企业,而在油价飙升和原料管控的情况下,这些地炼企业遭受到大型石化巨头的多重竞争压力,一度面临发展绝境。

3月29日,山东地炼负责人大会低调召开,而多家地炼企业却因为原油来源短缺,无奈停工检修。作为我国除中石油、中石化以外最重要的炼油力量,山东地炼经常处于无油可炼的境地。

这在中石化、中石油等国有大型石化企业屡屡涨价备受指责的同时,显得格外特殊。就在4月7日发改委上调了全国成品油零售价后,北京的93号汽油已经高达7.85元/升,而97号汽油更高达8.36元/升,距离10元/升的重要心理关口,越来越近。

“地炼因为没有油源,一直处于被限制的尴尬地位。我们多次向国家反映情况,但有关部门一方面承认地方炼油产能对我国油品供应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却迟迟不肯在放开油源供应上走出实质性的突破。”山东地炼协会会长刘爱英对本报记者表示:“山东地炼获得的原油配额还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数量,在成品油紧缺时,国家让地炼企业开足马力生产,等到油荒过去后,马上把这些企业给遗忘了。”

中商联石油商会会长赵友山告诉记者,2月份他参加了商务部组织的两大石油公司与民营企业合作共赢座谈会,商务部表达了希望中石油、中石化加大与民营炼油企业的合作力度的意愿。

“除了适应这种苦日子外,就只有通过各种方式寻找破解的渠道,如延长产业链,扩大产品渠道,开展精细化工等,减小原油制约带来的不利因素。”中国化工网总编刘心田说。油源之困

2010年,我国生产原油2亿吨,不能满足几大公司自己的炼厂所需,还要大量进口原油。据中国石油化工协会发布的数据,我国2011年进口原油2.03亿吨,对外依存度超过54%,而原油的进口权掌握在四大国有公司再加中化这五家公司手中。虽有一部分民营企业有原油进口权,但这些民企进口的原油必须供给中石油、中石化的炼厂,不得供民企和山东地炼使用。

“从去年监测的数据来看,山东地炼的实际加工原料是2400万吨,但企业实际总产能是在6000万吨左右。那么国家给的原油配额是多少呢?179万吨。”中国化工网能源分析师赵京敏对本报记者说。

以山东海科集团为例,这家地炼企业自称有500万吨的炼油产能,但2010年只获得10万吨的原油指标,不足其一周的炼化能力。

“虽然如此,地炼企业平均40%—50%的开工率,已经不错了,2009年以前开工率只有10%—20%之间,已经翻了一番。”刘心田说。

面对巨大的原料缺口,地方炼厂只能从国际市场进口燃料油。而相比原油,燃料油黏度大、杂质多,生产成本高。刘爱英说:“购买燃料油是无奈之举,原油5000元左右一吨,而燃料油却达到6000元,且收率低,并且购买燃料油就是直接花钱买污染,是帮国外企业处理垃圾。”

“如果地方炼厂要发展,必须解决油源,如果不解决油源,其他一切都是空谈。”刘爱英在电话中情绪激动地对记者说,“他们和大石油公司一样都属于国家的企业。同样是为国家做贡献,为什么国家要这么对待地方炼厂,不都是为国家做贡献吗?难道地方炼厂生产获得的效益不为国家创造税收吗?”望油若渴

而地炼和民营油企一直没有放弃争取原油进口权的努力。今年“两会”上,全国工商联石油业商会提交了放开原油进口限制的提案,这份提案建议放开民营油企进口原油的限制,改变地方炼油企业单纯依靠国有石油集团供油的局面。

工商联认为,大石油公司控制着原油、成品油的进出口权,国内市场80%以上的成品油由国有石油集团供应,造成了市场主体单一,难以跟上国内市场变化,资源不能真正按照市场需求进行有效配置,从而导致国内石油市场供求关系脆弱,“批零倒挂”、“油荒”发生。

原油进口权的限制,造成地方炼化企业生产原料短缺。目前,全国有地方炼化企业99家,约占全国炼油企业数量的45%,年炼油能力超过8800万吨。其中仅山东一省的地炼企业就有6000多万吨的产能,对原油更是渴望。

“根据国家对WTO承诺,我国非国营贸易2700万吨配额,但这些配额却形同虚设。非国营原油贸易没有实质性进展。两大国有公司也有自己的进口权,不需要非国营贸易进口的原油,并且海关规定,如果进口的原油如果不是供应两大集团,则不允许进港。”刘爱英说。

而另有反对声音也认为,原油贸易管制等现行石油石化产业政策,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石油石化工业健康发展、推动产业升级、抵御国外大公司产品倾销的根本举措。在产油国及跨国石油公司日益强化资源控制的新形势下,若放开进口原油管制,难免重蹈我国铁矿石进口的覆辙。国家应继续支持三大国有石油公司,抓住有利时机,迅速提高竞争能力,而不是在资源配置上向产业分散、技术落后、产品质量不合格的企业倾斜。

面对这种质疑,工商联石油商会提出,可考虑由规模较大的民营石油企业联合组建大型股份制集团企业,统一对外询价,组织进口;进口的原油除供应地方炼油企业外,也可投放石油交易市场,探索一条既降低石油进口成本,又充分保障地方和民营炼油企业油源的新路。生存之道

为了能够生存下去,地炼企业做出多种选择。比较典型的有三种,一是被招安,投入大石油公司的怀抱,成为大公司的子公司;二是跟大石油公司合作;三就是利用国家政策来寻求发展空间。

22家山东地炼公司,已有9家被巨头收购。据不完全统计,中海油收购了山东海化、利津石化;中石化在山东省整体收购、重组或控股了济南石化集团、济南长城炼油厂、正和集团、华星石化、昌邑石化、青岛安邦石化等6家地炼企业。

这些企业因油源问题开工不足甚至出现停工现象,为了能够生存下去,甚至反而希望被收购。一旦被收购,就有稳定的原油来源。但一地炼企业资深人士告诉记者,“大国企收购地炼企业,也有自己的标准,他们会选择装置齐全、效益好的企业,一般企业即使想被收购,也未必能入大国企的眼。”

与大企业合作是地炼企业生存下去的无奈选择,东明石化是典型的例子。东明石化是山东地炼中产能最大的企业,2009年开始这家企业与中石油合作建立日东管线,为东明石化提供原油。但由于这条管线年输油能力达到1000万吨,而国家规定供给山东全部地炼的原油限量为179万吨,原油供给远超国家限额,为了充分利用资源产能而不违反国家规定,东明石化最终也归于中石油旗下。

合作还有为大企业代工。地炼企业有6000万吨的产能,但超过一半的产能闲置,几大国企掌握着油源,但因为他们的炼化能力不足,经常导致油荒,也因地炼炼化成本较低,几大公司经常找这些企业代工。

此外,也有一些企业将自己的油库租赁给国家,作为国家储备油基地,并且利用国家政策进口部分原油,销售给中石油或中石化赚取差价。

现在,中石油要在仓储、炼化、成品油加工销售方面与民营油口流通企业和地炼企业展开全方位的合作。或许能给地炼企业带来新的机会。

油价越来越高和油荒频发,中国的能源安全形势越来越让人担忧,一方面是很多的炼油企业无油可炼,但在这种情况下,两大集团与地炼企业还处于严重的对立状态,必然会使我国的能源安全问题越来越严重。

尤其是在油荒的时候,地炼企业起到了重要的弥补作用,对成品油市场稳定的作用尤其明显,并且这种作用的发挥是在地炼发展受到制约下实现,在市场上销售成品油的价格与两大公司一样,但却无法享受到两大公司一样的补助。山东原计划成立山东石化集团,但制约地炼企业发展油源问题,也没有后续的进展。

“如果没有原油进口权,地炼的发展始终是一句空话。”刘爱英说。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